《或許,我就這樣一個人走了》一書的作者小島美羽是遺物整理師,也是「孤獨死模型屋」的製作者。她提及主人孤獨死後被遺留的貓咪們,「被迫待在門窗完全緊閉的屋內,既沒有食物也沒有水,就那樣生活了兩、三個月。由於飢餓,牠們終究啃食了躺臥在二樓的飼主的遺體,然而,到我進入現場時,仍然發現有幾隻貓咪已經死了。」
前年有段時間,我很擔心自己會孤獨死。後來經歷了一些事、也想通了一些事,便從此釋懷。我認清,除非我有廿四小時的貼身保鑣或看護,否則無論如何都無法全然避免孤獨死。孤獨死不是只發生在獨居者身上,即便與家人同住,你依舊可能在家人外出時、睡著時、關著房門聽音樂時,因為心肌梗塞之類的狀況而孤獨離世。
幾個月前社區加裝 AED(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,自動體外心臟電擊去顫器),管理中心請廠商來教住戶們如何使用,我這個曾經這麼擔心孤獨死的人,自然也去參加了講習。學會操作技巧後我問道,「如果一個人在家倒地不起,或是家人沒有發現你倒地不起,沒能在黃金救援時間內下樓取用,是不是就算有 AED 也沒用?」答案當然是「沒用」。
使用 AED 保命的前提是有人發現你的需求,並且立刻用在你的身上,因此學會操作技巧是一種不保證自己可以受益的利他行為。我明白這個事實之後就豁然開朗了。可以避免的事情盡可能想辦法避免,無法避免的事情就不用糾結了。我接受了孤獨死這件事,所以我停止了恐懼。
我唯一擔心的是,萬一我和其他可能的照顧者都忽然掛掉,我的貓會不會乏人照料。因此我在手機裡預先寫好簡訊,只要我還有意識、手指還能動,就能馬上傳送給有我家大門密碼的貓保母,確保小步不會斷糧。總之,盡了人事未雨綢繆,其他的就聽天命囉!
書籍連結:http://bit.ly/38SOIbv